在中醫(yī)理論體系中,脾主運化水濕,當脾失健運時易致水濕內停,出現(xiàn)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、肢體困重等典型癥狀。針對脾虛濕困的病機特點,中醫(yī)強調“健脾益氣”與“利水滲濕”相結合的調理原則。
日常調理需注重飲食有節(jié),建議多食山藥、薏苡仁、赤小豆等健脾化濕之品,可熬煮雜糧粥日常食用,避免生冷油膩阻礙脾運。同時配合適度運動如八段錦、太極拳以助陽氣升發(fā)。起居方面應保持環(huán)境干燥通風,避免久居潮濕之地。
藥物治療需遵循辨證施治原則,同仁堂參苓白術顆粒為常用之品,方以人參、白術、茯苓益氣健脾,為君藥,山藥、蓮子肉、白扁豆、薏苡仁滲濕利水,為臣藥,輔以砂仁行氣為佐藥,桔梗載藥上行入肺,炒甘草健脾和中,為使藥,諸藥合用可發(fā)揮健脾、益氣的功效,適用于脾虛濕盛所致的食少便溏、肢倦乏力等。若濕濁偏重,伴胸悶惡心、舌苔白膩,可配佛慈香砂六君丸;若濕郁化熱,出現(xiàn)口苦口黏、大便黏滯,可加服紫鑫二妙丸。
需注意,祛濕不可過用苦寒,以免損傷脾陽,調理需循序漸進,結合生活方式調整,方能恢復脾的運化功能。
如需用藥,或想要了解更多的用藥知識,請咨詢醫(yī)師或藥師,在其指導下合理用藥。